延安时期的红色家风(一)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3-05-19 14:57
字号:

延安时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风气。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卓越的革命者和政治家,也是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养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爱党爱国、革命为先的信念观

  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念。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把传统的忠孝仁义信勇等好的方面发扬到空前的地步。因为革命事业,毛泽东的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等六人相继牺牲,可谓满门英烈。朱德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则将他们的生活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邓颖超在回忆她和周恩来的感情交往时说道:“我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我们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这使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这些党的领袖们对温暖的家庭生活无比向往,但为了民族、为了革命,他们毅然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他们不仅自己为国为民尽职尽责,而且把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生活都融入了整个革命斗争之中。

  勤勉好学、心系人民的奋斗观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历经战火的淬炼成熟起来的,他们深知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要求家庭成员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1941年1月,毛泽东致信已经在苏联留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嘱咐兄弟二人“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后不久,毛泽东即让他跟着劳动模范吴满有学种地,到“农业大学、劳动大学”学习。对另一个还在苏联的儿子毛岸青,则要求他“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1939年,刘少奇反复叮嘱即将远赴苏联留学的女儿刘爱琴:“你到苏联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到更多的本领,同时要把身体搞好,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勤勉学习、努力奋斗,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共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他们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正是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中,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勤勉、奋斗之风得以发扬光大。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