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风故事 —— 瞿秋白
人物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家风故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开杀戒,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瞿秋白与他的同志们奋起抗争。他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六大之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因公滞留苏联两年。重病缠身的瞿秋白,被共产国际送往库尔斯克州利哥夫县玛丽诺疗养院休养。秋白、之华二人因此短暂分离,靠书信彼此慰藉。
在这些家书当中,作为革命者和文学家的瞿秋白,留下大量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激情的火热文字,今天读来仍可从中感受到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革命者的风采。
“最近半年是什么时候?是我俩的生命领受到极繁重艰苦的试验。我的心灵与精力所负担的重任,压迫着我俩的生命。”早已身心交瘁的瞿秋白在信中却对爱人这样说:“你准备着自己的才力,要在世界革命及中国革命之中尽我俩的力量,要保重你的身体。我想,如果,我俩都凑着自己能力的范围,自己精力的范围,做一定的工作,准备着某种工作能力,自己固然可以胜任而愉快,对于工作也有益处。”
杨之华回忆说:“他从来没有一点委屈情绪,也从来没有在同志、朋友和我面前诉说过受打击的事。”不仅如此,当他觉察杨之华的委屈情绪之后,就经常耐心地教育和热情地鼓励她:“稍稍休息几天之后,这种有力的爱,这整个的爱的生命,立刻又开始灌溉自己,开始萌着新春的花朵”,“我们要抱着乐观去奋斗,我们往前一步,就是进步”,“极巨大的历史的机器,阶级斗争的机器之中,我们只是琐小的机械,但是这些琐小的我们,如果都是互相融合着,忘记一切忧疑和利害,那时,这整个的巨大的机器是开足了马力的前进,前进,转动,转动——这个伟大的力量是无敌的!”
读着瞿秋白的书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与杨之华的对话,能触摸到他们的脉搏。尽管离别的愁苦、无尽的思念与爱相伴而生,但信仰的力量使他们无比坚强!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重大转折时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高风亮节!
女儿瞿独伊回忆,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中统局曾派专人到长汀监狱去劝降。瞿秋白说:“事实上没有附加条件是不会允许我生存下去的……这条件就是要我丧失人性而生存。我相信凡是真正关心我,爱护我的亲属,特别是吾妻杨之华,也不会同意我这样毁灭的生存。这样的生存,只会给他们带来长期耻辱和痛苦。”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当年天津《大公报》曾报道,瞿秋白来到行刑前照相地——福建长汀中山公园,“信步至亭前,已见酒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之后他慢步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如今已经98岁的瞿独伊在谈上述情况时,眼眶里一直含着泪水:“我十分敬佩爸爸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的‘好爸爸’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