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风故事 ——张富清:前人不搭“捷径” 后人莫求“沾光”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9-25 15:43
字号:

人物简介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1985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6月,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家风故事

每次吃完药后,把药锁起来,是张富清的一个习惯。大儿子患有高血压,所服用的药物与他差不多,但张富清从来不让儿子碰自己的药。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全家四个孩子。大女儿患病,常年在家跟二老生活;其余两儿一女,都凭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子女们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的单位上班,也没有一个依靠他的关系找过工作。“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指望他。”大儿子张建国曾一度不理解,“觉得父亲好像没有什么家庭亲情观念。”1975年,张富清从三胡区调到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那一年,张建国18岁,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一直在家给母亲帮忙做些家务,或者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天,张建国在街上碰到父亲的一位同事,对方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恩施一家大型国营企业要在卯洞招工。张建国仔细询问了招工条件,自己都符合。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父亲下班后,张建国与母亲连忙和他说这件事。“我知道这个事情,自作主张替你放弃了。”张富清淡淡地说。“放弃了?那建国怎么办?总不能天天在家帮我盘扣子吧?”母亲先着了急。“我是干部,如果一有好事就想着照顾自己的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建国还是共青团员,你说,群众会怎么看?”张富清说,“儿子的事我也不是不考虑,我都替他想好了。”后来,按照父亲的建议,张建国像当地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一样,到公社开办的林场,当了一名知青,高考恢复后又考取了来凤师范学校。1979年,张建国从师范学校毕业,希望父亲能帮忙让自己分到镇上的学校教书,又一次被父亲拒绝了。“村里更需要老师,我帮不了你,就算能我也不会帮你”最后,张建国被分配到了一所村小学教书。要自立,张富清更要求孩子们自强“你说要做对祖国有用的人,但是你不学知识,不读书的话,你干什么?怎么做有用的人……”小儿子张健全依然记得,1978年,他高考失利后萎靡不振,不想再读书考试。当时,父亲正在恩施地委党校学习,得知情况后,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措辞严厉地要求他沉下心来,复读备考。第二年,张健全再进考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当时正逢哥哥张建国从师范学校毕业,张富清特意买了两根香肠,一家人加了一道香肠炒白菜。一顿饭下来,白菜吃完了,香肠大家却都舍不得吃,张富清把它们一片一片夹到了孩子们碗里。“现在回头看,父亲是很爱我们的,他的不近情理其实是为我们好,让我们知道要靠自己,走正道。”张建国说。这份“不近情理”,他们同样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张富清的孙子辈现在大多在做临时工,一个孙媳妇刚刚入职距县城几十公里的农村学校,“都是靠自己”。张富清深藏功名的事迹在网络热传时,孙女在一篇朋友圈热文后跟了帖。孩子们把跟帖内容读给张富清和老伴听,张富清原以为是孙女私下写的心得体会,后来一听是公开的,马上“转喜为怒”,给孙女打了电话:“今后你写心得体会,给爷爷奶奶看一看就行了,怎么能到社会上张扬呢?你不要希望靠这个沾我的光,我帮不了你爸爸他们,更帮不了你……”老爷子的认真劲儿让孙女哭笑不得,大家连忙解释,强调孙女只是表达一下心情,不会“沾光”,张富清这才放了心。一家四代人,6名党员,后辈们都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着贡献。张富清老人欣慰地说,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福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的榜样。要学习他艰苦朴素的精神,不忘初心,一生为人民谋幸福;要学习他勇于拼搏的精神,不畏艰辛,一路为祖国求发展;要学习他甘于奉献的精神,勇于担当,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标签:
关联信息